第二十八章 庐山师遇
刚才所言一切更在于佛本义的理解,或才是问题的关键吧?因为教下普遍认为,佛乃万劫万修终极的一种果位,因此人之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并历十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才可渐近渐达。
这情形到了东晋,一代高僧支道林却是于中提出,人渐修至修道位第七地时,便可顿悟无生法忍,使人的生命到达一个脱胎换骨的境界,之后若继续努力,就能成就佛的果位,其说便是人谓的小顿悟。此顿悟之说,已是在强调于佛本义的理解了。因为这一思想的旨趣,已如中阿含罗摩经中所意人之成佛,是在其走上了一条趣智、趣觉、趣涅槃的修习正途。
而道生大师在此基础之上,则是进一步主张‘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当然更是阿含经中常谓的智慧成就才是人学佛得佛第一之义的回归和强调了。为此,大师不仅坚信‘一阐提人皆可成佛’,还惊世骇俗提出了‘善不受报’,‘佛无净土’之义。不但将世人成佛更是着落在了与佛精神的相契之上,且使人人皆可成佛有了可依可凭的义理。”
“师父,也就是说,也就是说人皆佛性之人,只要精神达佛之境,即是成佛了?”
“哦!……”
一三六达佛之境,即是成佛
~~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