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一章 直运之弊,三教论衡

巽所整理的资料,作为一个具有后世思 维的人,就象徐齐霖,也能看出很多问题。

    首先是直运法弊端甚多,江南漕船一路到洛阳,先是二月在扬州集合,雨季正常,便能直接出发,雨季来迟,漕船有时需在扬州盘桓一两个月。

    然后渡淮入汴要看水深水浅,到达河口还要看水涨水落,进入黄河又常常需要另雇河工……

    这样一算,在路上耽搁的时间有时竟达到五六个月之久,相当于正常运粮到洛阳的时间。

    如果把盘桓和耽搁的时间都能排除掉,也就省下了漕船人员数个月的吃喝,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徐齐霖把整个漕运过程逐步分解开来,形成几个环节,对于漕运改革就更一目了然了。

    哪怕不涉及到工程技术上的革命,而只是在程序上进行改良,使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削减到最低,也意味着漕运改革的成功。

    数字啊,还要有更加具体的数字,才能进行成本的精细核算,才能把成本削减到骨子里。

    徐齐霖放下纸笔,长出了一口气,对改革漕运更有了信心。

    但纸上谈兵,即便计算精确,数据详实,也未必会取信于人,还是要亲身考察一番,方能上呈谏议,以求实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