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没什么卵用的活字印刷
真心没什么卵用。
事实上不光是在唐朝没什么卵用,哪怕到了一千年后,一直到明清的时候,雕版印刷也依然是主流——活字印刷不是没有,而是非常的少!和几百年后西方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一比,简直就是不忍提及。
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西方文字是二十多个字母组成,而汉字则有成千上万个之外,还和中国古代的印刷需求有关,文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关。
中国的古代,识字读书的人太少了。
读书的门槛实在是太高,导致只有少部分的文人才有兴趣购买价格昂贵的图书。而且本来就没有太多书的情况下,简练至极的文字风格也导致了那些经典典籍字数不多,雕版印刷也花费不了太多,有时候特别短的甚至几张雕版就足够用了。也只有《礼记》这样的“大部头”,十万字需要的雕版上千块,耗费颇大。不过如果保存得当,雕版可以使用很长时间,不像活字印刷那样用过一次就拆散掉,下次要加印就必须重新排列。
而且雕版印刷的版面,看起来可比活字印刷的漂亮多了。
一张雕版一般都是由一个人完成,风格一致,排列整齐,而活字则是由多个匠人完成,字体大小、风格不统一不说,文字排列的时候还非常容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