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制程路线之争 (上)
光刻机是晶圆生产线中最为核心的生产设备,发展历程也是经过了数代的更迭。
如果以大规模商业性应用为标准线,大体上看,六十年代是接触式光刻机、接近式光刻机的时代,到七十年代光刻机设备主流更新到了投影式光刻机,八十年代更新到步进式光刻机,九十年代更新到步进式扫描光刻机,新世纪初期浸入式光刻机大行其道。
二十一世纪之后,得益于华人科学家林本坚博士的光刻胶上方加水创意,忽然获得大绝招的asl以侵入式光刻机一举把日系光刻机厂商从云端打入尘埃,只用了不到几年时间就垄断了全球70的光刻机市场。
由于光本质是波的缘故,在微观物理世界波长越短的光精度就越高,换句话说光的波长越短,在晶圆上刻下的线就越细。
早期的摩尔定律是预言集成电路密度每年翻倍,直到1975年摩尔定律才改成未来人尽所知的每十八个月。
根据瑞利公式cd=k1(λ/na),其中cd代表着曝光尺寸或者叫做光刻的最小尺寸,比如50微米、30微米什么的,甚至直接代指晶圆生产线的技术标准,k1代表着干扰降低光刻尺寸的综合因素,比如光刻胶,比如车间环境供电电压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