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又骗了一次
匆熄灭了人生的踪迹,却点亮了唐诗的星空。
它是一首探讨时空,又超越了时空的诗,写出了人类在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时的共同感受。
这是孤独的人类与生俱来的独孤的谜,只有在初唐,一个万物蓬勃上升的时代,才会有人有雄心去追索这一孤独之谜的真相,才会有人有胆量去探究那个超越了人类认知范畴的谜底。
张若虚挟带着初唐奋勇向上的精神力量,代表人世间亿万颗迷茫的心灵,张开迷离的诗眼,对着天宇凝望,迷惘而好奇,好奇而求索,求索而感怀,使得人类的自我意识在唐诗中第一次觉醒了,使得世俗生活之外的宇宙奥秘第一次绽放在了中国的诗歌里,使得文学同时具有了人类学意义。
《春江花月夜》横空出世后,它那特立独行的诗歌姿态表明其早已超越诗歌的范畴。
从此以后,扬州的月亮就成了中国最著名的月亮。
譬如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譬如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若虚从诗歌的角度对中国“天—人”观念的哲学建构,有着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以至于,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明月几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