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捕捉时间
一段时间以来,张韬发现西晋百姓的时间观念并不强。
他们往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根据天时的变化来安排事情。
由此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形成一整套关于时间观念的词汇。
比如说,子时叫做“夜半”,午时叫做“日中”。
早上七点到九点时分,称之为“食时”,乃是吃第一顿饭的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乃是“晡时”,说明可以吃第二顿饭了。
其余的时辰,亦是根据作息特点拥有个性化的名称。
具体为,凌晨两三点钟的丑时称之为“荒鸡”,此时养的鸡蓄势待发,准备开始打鸣。
到了晚上九点十点的的亥时,又叫做“人定”,说的是人们劳累了一天,到了此时都已经歇下。
剩下的时辰则根据太阳的变化依次称之为“平旦”、“日出”、“隅中”、“日中”、“日跌”、“日入”、“黄昏”等等。
各个时辰穿插在一起,指导人们如何去过日子。
在洛阳、邺城以及长安这样的大城市,大户人家设置漏刻,官府则设置圭表与日晷以记录白天的时辰。晚上则根据漏刻的时辰,利用更夫打更,将时辰传递出去。对于时间的掌控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