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三幕大戏(上)
的支持,开始在益州打造战船操练水军,随时为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做准备。
他这一等,就是八年,而王濬此时也已经是七十四岁的老将了。
只是无论是伐吴之战前还是开始后,朝廷上下对东吴的态度都在两可之间。所谓六路大军伐吴,王濬这一路虽然是准备最充分的一路,然而却又是话语权最低的一路。
先来看看整个伐吴团体的组成成分:
大都督贾充,朝内反战势力的头子,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伐吴。之所以最终坐上了伐吴大都督的位置上,乃是司马炎出于建立统一战线的考虑,最大可能地弥合朝政分歧。
副都督杨济,出身弘农杨氏,当今皇后叔父,杨氏三兄弟的老三,标准的皇亲国戚。他出任副都督目的很明确,就是作为司马炎的门面,在伐吴之战中捞足功劳。失败了上面有贾充顶着,成功了作为伐吴二把手,功劳能小吗?
镇军将军司马伷,宣帝司马懿第五子,司马炎的叔父,爵封琅琊王,标准的皇族。也是六路大军实际上的话事人。最终吴主孙皓投诚,便是向司马伷请降。
安东将军王浑,出身太原王氏,在本次伐吴之战中得到了节制江北诸将的权力。其次子王济王武子娶了司马昭之女常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