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五十六章 马、粮、书

生们不需要读这些书。至于藏书馆,放十本足够了!”

    郑胜想起了他翻过的几本书,都是两汉、魏晋文人的注释作品,像什么新解、训诂、新义、序、注、传,还有某本名著前加姓、地、人名的书,其实都是些儒人对先人的著作添加了自己的思想后编纂出来的东西,说成是他们的读书笔记都不为过。

    举个例子,《诗经》便被分成了《鲁诗》、《韩诗》、《齐诗》、《毛诗》四个版本。

    虽说现在世人都在学毛诗,其他三种都不怎么流传了。不过,司马歆这些书里就收藏了来自九江邵氏的一本《韩诗》。

    要说这四个版本的最大区别,也就是各家对诗经含义的解读有所不同。而之所以毛诗会兴起,其他三诗衰败,并不是说毛诗真的比其他诗的解释好了多少,这只是毛诗“恰好”被东汉连续几代大儒推崇的结果而已。

    而且还有更扯的,像什么包通的《论语对答录》,居然讲的是他家祖上在做汉朝太子师傅时的场景。

    给太子讲解《论语》确实是值得记载的事迹,但郑胜觉得这位落魄文人就是想再感怀一番祖辈的辉煌,向世人吹吹牛皮,抒发一下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罢了。

    总而言之,这些玩意儿有什么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