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堂利益之争
寒门子弟人数,是贵族子弟的几十倍,上百倍,寒门中顶尖秀才,恐怕能够在做文章、考试中秒掉贵族子弟吧。
“是啊,却有不妥之处。”窦善嘉是门下省的给事中,也站出来质疑。
随后,裴雍、柳怀恩、柴德荣这些从三品、正四品的官员站出来一些,有太仆寺的少卿,国子监丞、吏部司勋员外郎等。虽然非二品大员,职务也非六部尚书、侍郎、参知政事般显赫,但是,的确是目前朝廷中流抵住的一个层面,门阀贵族的子弟较多,他们担心自己的位置以后被寒门科举上来的进士顶替,或是担心自己的子孙难以科举成才,也都在情理之中。
但这时候,鸿胪寺卿、兼翰林院下弘文馆大学士姚思廉却站出来道“这是针对全国的人才选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天下读书人得知,定然会歌颂本朝之仁德,有何不妥之处?”
姚思廉不是关陇贵族,他出身在南陈,父亲姚察,在梁朝时以文才著称。南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朝被灭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姚察死,遗嘱思廉继续完成《梁书》《陈书》两部史书。
可以说,姚思廉虽然出身官宦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