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二十五奏折
官员多由翰林走出,用弹幕观众的话说翰林院是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是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陆鸣谦若真有本事,说不定日后能凭自身能力封侯拜相。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早得很,少说也得二三十年后再看。
不过对大多官僚功勋来说,送子侄进入宫廷成为御前侍卫,却是比科举更好的一条路。
大殷虽然取代了大清,却仍然出现和大清一样和侍卫制度,作为皇帝近臣天子侍从,不管地位还是待遇都是极高的,譬如魏三儿,他才十九岁,却已经领着正三品一等侍卫的官职了,只比他作为尚书的父亲低一等。
而且今后军职文职基本随他选,走军职可以外放做总兵提督,或者努力一把留在皇帝跟前做侍卫内大臣,走文职要么少卿侍郎,更甚者内阁拜相,
不过这些前提是能叫皇帝器重,否则就只能领着国家津贴混日子了。
当然以上这些不是朱珏一个人总结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这些日子他常在紫宸殿进出,延昌帝以为他人小不识字,桌上的奏章之类完全不避讳他,他也不用亲自去看,只调整角度给观众看就好,自有学历史古文的之后帮他翻译。
几次下来,对前朝有些事情也算了解了一些,至少知道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