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战国玉璧 寻找建文帝宝藏
文化沉积蕴涵了深厚的炎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华夏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古玉中礼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按照古人万物皆有灵性的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壁、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器”、“六瑞”。
玉礼器出现的相当早。
良渚文化中就出现大量玉琮、玉璧,数量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后来的历朝历代只能望其项背。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
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壁。
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