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告的接受过程。
根据我的观察,忠告的接受过程至少要受到脸面、识别能力、个人志向和“信”四个因素的制约。
脸面事大,常有因忠言逆耳伤及脸面内心虽万分敬佩却宁肯遭受损失与失败而故意不采纳者,至少也会嘴上牢骚一番以示拒收又悄然为之,这便是人可怜又可贵的自尊。
识别能力是对人接受能力的要求,能否识别忠言无疑是忠告接受的关键。
个人志向则是对接受者志向而言的,忠言提出者必须深入了解接受者的志向,而不是只听信其口头的表达。
“信”是根本,同时存在于忠言提出与接受两个过程,如若失了“信”,所有的一切将不复存在。
可以说,四个因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忠言的提出与接受过程,这个过程虽以“信”为根本,但倘若忽略了前三个因素,同样也能使“信”产生动摇。
空洞的理论永远比不了具体事例更加鲜活可信,但何以为例呢?不妨便说“父子”这种不存在“信”的异议的特殊关系吧。
由于不是第一个孩子的原因,我必定比那些初为人父者更加迫切地渴望这个孩子。从刚受孕,我们一家人就国宝似地看待杨丽,除了必要的营养搭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