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5页

    等豆子发酵至绿色的,这就是做酱需要的米曲霉了。
    成曲后分成两缸,一缸做豆酱,一缸做酱油。
    豆酱晒干后,可以碾碎成细粉,按三勺豆面一勺盐的比例,放到陶罐里,最后加水搅匀即可,等发酵半个多月,就能成为东北常吃的大酱了。
    但作为南方人的原初贝,更习惯吃豆豉酱,把完整的豆子放陶缸里,放食盐、辣椒粉、菊芋、野葱,翻拌均匀,隔一天翻动一次。
    等缸里的盐全部化开后,用草垫和泥封紧,在阳光下晒到秋天就能吃了。
    而酱油这边,豆子入缸后,加盐水搅拌成为酱醪,搬到室外开始经历日晒夜露的时光旅程。
    陶缸上盖顶竹帽,白天的时候揭开暴晒,晚上盖上渗入露水。
    中间要不停地翻倒酱醪,让它受热均匀,大约到冬季时就能抽出酱油了。
    剩下那些长相磕碜的黄豆,也不能浪费。
    用葛缕子这些香料浸泡一晚,捞出沥干后,锅里油,放黄豆下锅。小火慢炸,炸到豆子表面微微发皱,变成金灿灿的黄色时,把锅抬起来,让黄豆在油的余温里再炸一会儿。
    沥干油捞出,趁热加盐、花椒辣椒粉,摇晃摇晃,让每一粒黄豆都穿上粉粉的衣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