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46章 博古奇闻

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人们信服他鉴定陶瓷的眼力。可谁知道他在青年时代鉴定过活计,对刺绣、刻丝有所研究。七十年代中期海关验关时,发现一件绣花幔帐,要求出口。有人说:“这是件新东西,可以出去。”

    孙会元正在值班,制止说:“慢着!我看这是旧的,是著名的‘宫绣’。”人们不信他说的话。他说:“我看刺绣的眼力,你们不大相信,请鉴别刺绣的专家来看看,不能随便出口。”

    一位古刺绣鉴定家来了,一看便说孙老师的眼力好,这是件宫绣,是康熙皇帝时的幔帐。”孙会元笑了,可他没说他在年轻时学过鉴别古刺绣。

    荷包巷的绣货市场,曾红火过明清两个朝代,绣花街的古绣庄在民国年间只能说是县花一现,都已成为历史。历史给人们留下一个疑问:昙花一现的西湖营绣花街,怎能同珠光宝气四射的廊房二条玉器街、具有三百来年历史的京都文化街市琉璃厂相提并论呢?

    对于这种趣闻,鲁善工也没少听爷爷说过,比如琉璃厂大名鼎鼎的博古斋,当年就因为徐渭一幅手卷传的沸沸扬扬。

    道光年间,明代画家徐渭的长卷泼墨花果画,收藏家、书画家不惜重金征购,流传至今够得上国宝文物了。那时翰林院编修陈介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